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>新闻动态>医院简介
热点新闻
“十一”归来为何易生病?流感与支原体有何区别?国家卫健委答疑
来源:新京报
“寒露惊秋晚,朝看菊渐黄”,随着秋风渐紧,寒露节气到来。国家卫健委今日就寒露节气健康知识召开新闻发布会。
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,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“寒”字的节气,标志着深秋已至,天气逐渐由凉爽向寒冷过渡。此时昼夜温差变得更大,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和心脑血管健康成为关注的重点。
焦点1:节后易生病是何原因?
“十一”假期刚刚结束,大家在享受愉快假期的同时,不少人归来后出现了感冒、咳嗽,有的出现了呕吐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常昭瑞表示,“十一”假期后的这一系列症状可能由几个原因引起。第一是天气变化,假期期间气温变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,尤其是早晚温差大,容易引发感冒。第二是人群聚集,假期期间,出游、聚会、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增加,疾病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增加,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也增加。第三是饮食问题,假期期间可能饮食不规律或不卫生,包括食用不洁食物或者水源,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的问题,出现呕吐、腹泻的症状。第四是生活作息规律被打乱,假期外出旅游、访亲拜友,身体容易疲劳,导致免疫力下降,也可能导致身体不适。
针对出现以上的症状,一是要多注意休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帮助身体恢复。二是要多喝水,清淡饮食。三是要对症治疗,缓解症状。四是要做好症状的监测,如果症状加重或者症状持续时间长,建议就医,如果诊断为流感、诺如等呼吸道或者肠道等传染病,要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,减少交叉感染。
焦点2:秋冬季哪些呼吸道传染病高发?
常昭瑞介绍,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,患者和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,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包括病毒、细菌、衣原体和支原体等。
病毒主要包括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等。细菌有肺炎链球菌以及百日咳的鲍特菌,还有引发猩红热的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膜炎奈瑟菌等,还有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。引起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不同,潜伏期也不同,也就是从接触病原到发病的时间间隔也不同,比如流感的潜伏期一般是1到4天,通常是2天;百日咳是7到10天,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了解具体病原的潜伏期,也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献。
并非接触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都会发病,这取决于感染病原的种类、传染力的大小和个人的免疫状态、健康状态,以及暴露程度和防护程度等。幼童和老年人是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。
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,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:一是针对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,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。二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,建议老年人和幼童尽量避免前往环境密闭、人员密集的场所,如果确需要前往,要科学佩戴口罩,减少感染的风险。三是加强对老年人和幼童的日常监测,如果出现了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要视情况及时就医,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,在就医过程中,患者包括陪同人员都要做好防护,避免交叉感染。此外,如果家庭成员中出现了呼吸道传染病患者,要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家庭内的其他成员,尤其是避免接触老年人和儿童。
焦点3:流感与支原体有何区别?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童朝晖介绍,每年冬天来临,流感增加,呼吸道疾病整体也是在增加。从病原和症状上来讲,流感和支原体肺炎是不同的。
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,一部分会加重导致肺炎。流感的主要表现为发热,嗓子疼、干咳多见,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,或到了肺炎的程度,患者会有痰。流感普遍易感,治疗需要服用抗流感病毒等药物。
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,成人和儿童都会得病,儿童多见。支原体肺炎往往症状会表现得相对轻一些,也会有发热、干咳的症状。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常见细菌的病原体,专业上把它叫做非典型病原体。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往往要用抗生素,也就是抗细菌的药物。
流感的病程往往是7到10天,支原体是10到14天。流感和支原体感染都属于自限性疾病,这意味着没有明显基础疾病,青壮年往往很容易好转,也没有什么严重的结果。
流感的高危人群是老人、儿童,特别是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。感染流感后,如果发现体温升高、咳痰增多,要注意合并细菌感染或肺炎的情况。此外,妊娠期女性如果患有流感相关的肺炎,容易增加早产或者胎儿死亡的风险,需要注意。
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,成人也有,近几年的发病率在升高。其主要症状包括持续干咳、发烧、乏力、胸疼,此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,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。对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者其他心脑血管疾病、免疫功能低下、心功能衰竭等情况的患者,更应及早就医。
焦点4:肥胖、焦虑、家族史都可影响高血压的发生
寒露节气,早晚较凉,昼夜温差变化大,容易引起血压波动。
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宇辉介绍,高血压是一个以血压增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,目前对于高血压的诊断,还是以在不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,不同日的三次诊室血压大于等于140/90mmHg,就诊断为高血压。但如果已经是高血压的患者,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,血压水平即使没有达到上述数值,也应该诊断为高血压。
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(如高钠低钾以及高胆固醇、高脂饮食,维生素C的缺乏)、超重和肥胖、缺少运动等,并随着年龄增长,患病率不断增加,长期的紧张、焦虑、心理压力过大,也可以导致高血压。大气污染、高海拔、部分肿瘤药物、高血压家族史等,也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生。
确诊高血压后,要依据血压水平进行综合治疗。目前来看,对于血压水平,如果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60mmHg,舒张压大于等于100mmHg,要立刻开启降压治疗。如果血压水平在140-159mmHg,舒张压在90-99mmHg,要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,如果在中危以上,也需要尽快降压治疗,如果在低危,可以先进行生活方式调整,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。生活方式调整一般是一到三个月,如果在这期间血压仍然不达标,还是要尽快启用降压治疗。目前对于高压在130-139mmHg,低压在85-99mmHg,是作为正常高值,这部分患者也需要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,如果是高危或者很高危,也需要及早启用降压治疗。所以高血压的治疗,总体来说就是早发现、早治疗,同时也要坚持长期的治疗,不能自行停药,长期治疗也是长期获益。
新京报记者 戴轩
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
点击数:2315   录入时间:2024-10-10   【打印此页】 【返回】
注: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未经允许,谢绝转载。图片与文字来源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